分類彙整: 學習心得

為什麼老闆都偏心? 和老闆要特權的談判守則

Vanessa 在商業思維學院中開了一個每天學點溝通共學小組,一開始是與大家一起分享《好好說話》的內容,會請一些同學分享,不知不覺間也成為學院最多人加入的小組了。身為常常近距離觀察老闆的小小祕書常常被 cue,但也意外累積了很多寫作素材,所以決定整理起來和大家分享。

身為幕僚,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拍胸脯說自己能夠體察上意,老闆說什麼都能掌握得住,我自己是還在修練這項技能,希望用許多檢查點及提高溝通次數的方式,來和老闆對焦需求。 

在第 38 篇談到〈如何避免誤解上級的意見〉時,Vanessa 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想 cue 小秘書 Stella 舉例你都怎麼包裝潛台詞跟老闆爭取規則以外的空間」。其實這和平常專案管理的時候,和老闆要資源的情況差不多,「特權」這種字眼總是讓人又愛又恨,自己擁有的時候覺得是自己掙來的,但看著別人有自己沒有,難免又恨得牙癢癢。身為貼近老闆的小小祕書,當然偶爾也會有點特權,就利用〈如何避免誤解上級的意見〉來分享我是怎麼開口和老闆談談我想有些規則外的空間的吧。

在開口之前-現階段,你有多了解你的老闆

扯到老闆這件事,還是不免提到「現階段,你有多了解你的老闆」,了解他現在這個時機點,在乎的是什麼?了解在他眼裡,什麼是可以容忍的?另外就是「你有多了解你對他的價值?」。我在李君婷老師的講座中學到一句很真實的話「職場上的做自己是一種特權」,特權怎麼來,當然就是你在老闆的眼中值不值得他給你這份特權,或者是他給你這個特權,他能有什麼好處。

所以怎麼爭取規則外,有幾點可以思考:

  1. 只能爭取灰色地帶,紅線不要踩。
    這是基本原則,不然時間一久,就算不是功高震主,你也會成為老闆眼中的問題人物,這時候處理你的效用比給你特權的效用來得大時,他就是處理你不是對你好了。
  2. 你拿什麼爭取你想要的?
    功勞還是很重要的,我在公司裡曾學到一句話「我們不是拉著石磨的驢,我們不看苦勞」,當你只剩下苦勞能拿來說嘴的時候,就請閉上嘴。

當你真的準備好了,有資本了,再來進行談判的第一步。

開始談判- #1 剝離表象,了解對方的真實訴求

要一直練習永遠多想一個為什麼。有時候老闆提出他的需求時,我會先觀察最近公司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是老闆最近和哪些重要人物談話,尤其當老闆的需求看起來很莫名奇妙時,後面可能都有千絲萬縷的連結。很多時候老闆心有千千結,但又不方便直說,從下屬的口中換個方式說出來,他也會比較輕鬆。

而且我也鼓勵不要把老闆放在神壇上,如果公司文化允許,平常盡量找機會和老闆談話,除了公事以外,也談一些觀點、觀察,有助於共同價值觀的建立。我常常也會直接問老闆為什麼,或者是我會和他說,請他直接和我說他要什麼,避免兩個人暗示來暗示去,結果交付的成果大走鐘。

談判中途- #2 實現雙贏

如果要去要灰色地帶的東西,那自己要有心理準備是,自己要把後續的事情都扛下來,不能給老闆製造麻煩,也要幫他在公司維持他老闆公平的形象,不能讓老闆的地位和形象受到同事的非議。主要就是希望在得到自己想要的特權之後,老闆還能樹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形象,甚至是創造出老闆是體恤下屬、賞罰分明的領導風格的感覺。這時候再和老闆開口說你需要什麼要的資源。

在我剛進公司,公司設備還只提供 13 吋筆電,還不提供雙螢幕的時候,曾和老闆溝通我真的無法用 13 吋螢幕處理他的行程,那麼滿的 Google Calendar 擠在 13 吋的螢幕上,完全看不見任何字。所以我說明我理解公司有公司配備的規定,那我家有多的螢幕,我可以自己帶設備來。後續我會和 IT 統一口徑說那是我自備的,不是公司的預算,他不要出聲就可以了,最後成功地擺脫眼睛可能會過勞的處境。

談判尾聲- #3 把訴求包裝成對方訴求

所以有發現我的場面話在上面就舖陳很多了嗎?這裡就會重申我覺得這件事會對工作有什麼幫助,對他的效益是什麼,或者是對他能減少什麼損失。像是前兩天我的筆電燒壞,公司的備用筆電一開就當機,當下面對筆電是又氣又無奈,我只好和老闆說:「現在我的筆電連一個投影片都開不了,這樣提案簡報我趕不出來,而且很大幅度影響我的工作進度,但我怕時間拖延後,資料也會來不及交給他,還是說我可以申請下午在家上班嗎?因為時差因素他下午休息,不會影響他在台北辦公室的事,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而相關差假申請我會和人資去處理,同事那邊就會說我下午是出差,不造成特例。」

成功以後-閉口不言,發揮價值

這段其實不是〈如何避免誤解上級的意見〉中的內容,但還是最後還是想多嘴提醒一句,特權終歸是一個令人眼紅的存在,不管是談判的內容,還是談判的結果,在公司都是低調再低調為上,除了避免落人口實之外,也讓老闆知道你的要求不是真的為了「特權」,而是為了把事情做對、做好。

原本一開始並沒有假設自己會那麼投入在學習上,只能說社群共學真的有很大的魅力,有時候談著談著,自己會去挖掘和條理化平常的思維,從而再檢示自己最近的行為是否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在寫這篇的時候也是,有時候特權之下太理所當然的事,就容易忘記當初的初心,還有要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希望〈好好說話〉這個系列能一直持續下去,除了和大家分享以外,也是要提醒自己一直回頭修練的課題。

「放棄」才是走向目標的第一步

今年加入了商業思維學院,在與學院中的同學分享自己無心的一句「學院在課程的安排中,有一件事情是教我們學會放棄」,沒想到引起許多人的反饋。其實這句話最初的靈感來源,是 Gipi 院長在始業式分享,去年同學發生的例子,他修了好多課,但也是愈學愈茫然,他該怎麼辦?

衝向成功,嗎?

學院當中有五大學程,上百篇的商業思維百科,數不清的主題講座,Case Study 和 學習營,在 Q2 更加入了社團活動,我們常常在取笑某些雙修或者肩負許多重責大任的同學,都不用睡覺了嗎?或者正往「肝鐵人」的修練之路前進。在學院裡我看見很多同學都有著屬於自己,追求目標時,閃閃發光的眼神,就像希望的星星一樣,非常觸動我的心。

小時候我們常常被鼓勵,當要龜兔賽跑中努力的烏龜,我們要義無反顧地往目標衝刺,盡可能吸收自己不熟悉的知識,有更強大的能力,才能靠更接近成功一點。但院長卻是勸那位修了很多課程的同學,放下學院的課程,好好回到工作上,加深自己的基本功。而在 Q2 投入專案管理學習營的我也是,一開始覺得專案管理學程的課程內容和自己的經驗相似,不會太難,但實際投入之後,發現自己以前的經驗,反而限制住自己。課程內容只是看懂了,但不知道怎麼實際演練,不停輸入而沒有輸出的情況之下,淪為不停趕課的下場,直到學習營的中後期才逐步進入狀況。

 6 月 16 日,學院發起了《百科打卡 | 策略力 – 晨間 AMA》活動,活動規則很簡單,每天看一篇百科文章,在文章下方寫下自己的心得,早上 8 點到 Gather 上和同學討論。無意間我和學院的幾個同學組成臨時性討論小組,有了小組就有自己輸出的壓力,每天晚上我會先看完隔日要討論的內容,寫下自己的心得,隔日再和同學們分享。透過這方法,我發現我更了解百科內的內容,會主動去思考自己過往經驗所觀察到反思,同時依據同學的反饋,又產生出更多的想法,我開始明白院長為什麼始業式的時候,院長要提醒大家要懂得選擇,懂得放棄。

FCEPF 法則

之後,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學習步調,並利用商業思維百科中提到策略規劃八步中的 FCEPF 法則,重新聚焦自己的目標。FCEPF 就是策略選擇的方法,也就是以下的 5 個步驟:

  1. 篩選(Filter):選定自己的目標之後,先篩選(Filter)掉不合價值觀的策略
  2. 脈絡(Build a context):建立起自己目標和價值觀的脈絡
  3. 估算價值(Estimate):在所選定的策略之中,資源要怎麼投才能產生最大效益
  4. 排序(Prioritize):依據效益來排序要優先執行哪些策略
  5. 聚焦(Foucus):聚焦目標

我覺得人生規劃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有一個長期目標,需要選定一些策略方法,讓我們自己往目標前進。恰巧 Q3 開始,我們的學習小組也開始擬定下一季的目標,所以我也利用 FCEPF 法則,來思考,我要如何成為我想像中的自己呢?

最後,我將長期目標設定為「專業、多能及善於組織協調的祕書」,並選擇了以下的策略

  1. 強加商業思維:我認為這是祕書協助老闆需要具備的基礎能力
  2. 強化專業能力:多讀書、多輸出,強化英文及領導力
  3. 成為更好的自己:養成穩定的運動習慣及每日的感恩習慣
 

放棄清單

的確,在利用 FCEPF 設定 Q3 的策略之後,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被我放棄了,像是產品經理學習營和第二次專案管理學習營的活動。不是說那些活動沒有價值,只是每天的時間有限,在估算價值及排序之後力有未逮。這時我做了放棄清單,將自己放棄的項目記下來,保留當初為什麼選擇他、他和長期目標的脈絡是什麼,和現在的目標關聯是什麼,以及最重要的是--為什麼放棄。透過放棄清單,和自己對話,把那些想做的事、想打造的未來都好好收著,期待在最合適的時間,讓他們展現最好的樣子。

Q3 的學習小組有雙週復盤的習慣,所以在每一次復盤前,我會好好思考,為什麼有些目標我沒有排定時間去做呢?為什麼達成率那麼低呢?是不是我當初高估了他的價值,所以我感受不到完成的滿足感,所以沒有動力去做?

接著把放棄清單打開,重新思考清單內的那些項目,會不會比原本選定的策略更能有效達成所設定的目標呢?那些放棄的理由,是否與現況相符呢?利用 Product backlog 的想法,思考現有的行動策略是否要再堅持一下,亦或是重新調整。

復盤、動態調整,是接續在 FECPF 策略規劃後,一步步達成目標的基石。 

 

「放棄」也是在前進

在上一次的雙週復盤,我和同學們分享到:「原來我真的需要安排一個時間打電動!」。原因就是在前一週,我陷入了各種趕作業與開會的循環,加上又得到辦公室上班,工作學習兩頭燒下,到週末產生「期末考效應」--明明就來不及了,就是提不起幹勁,一直東摸西摸。後來,真的開了 Minecraft,打了 2 小時的電動之後,重新回到狀態,補滿生產力。

有時候,放棄也是在前進。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曾經查覺到自己過度努力呢?有沒有試著放鬆自己,好好休息,重新找回自己的步調?學院的同學 Mika 就分享了某一天他老闆和她說工作不要盡全力的故事。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有時候要保留一點餘力給自己,留一點餘地給這瞬息萬變的社會。

VUCA 時代什麼都在變,在變動之中,我們要好好地守住自己的本心,讓我們一起利用放棄清單,好好與自己對話,和那些「更好的自己」說:「我沒有放棄你們,我們會在最適合彼此的時間,一起前進。」

後記:靈魂拷問的「人生策略地圖」

昨天(7/13)晚上參加了 Gipi 院長舉辦的個人版策略地圖,在商業思維百科上學到的策略工具用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其實又更加彰顯出放棄的必要性。課程中我們一直被強迫思考「人生無法一直處在巔峰,當你在巔峰時你是否願意捨棄現有的優勢?」、「什麼是快樂?」、「資源有限 ,什麼該做而什麼又不該做?」。再利用策略地圖,一步步規劃自己的目標。過程當中除了被我們戲稱為「靈魂燒烤」的自省式問題之外,我們也被要求以 TA 的角度換位思考自己所能交付的價值,而同組的夥伴也會針對盲點提出疑問,像是夥伴就問我:「你想成為一個多職能的祕書,但也許你老闆不需要你多職能呢?如果他只需要一個人管好他的行事曆,幫他處理私人的瑣事呢?」這就會讓我反思,我的目標的 TA 是我老闆嗎?還是是我自己追求再上一層的企圖心。

如此反覆燒烤靈魂之下,會慢慢看見自己真實的自我,或者查覺到自己從未查覺到的野心,再透過目標設定,擬定交付價值,安排好學習進度,逐步往自己的目標前進。經濟學有一句名言:「資源有限、慾望無窮」,時間是人類最公平也最稀有的資源,這堂課,或者是學院許多的課程,都隱含著這個道理--在現有的資源下,如何做最有效的配置,如何評估每個目標的機會成本,做出效益最大化 (Utility maximization) 的選擇。

如果你是學院的同學,7 月 27 日還有一場,歡迎你加入我們在靈魂燒烤後所組成的脆皮燒肉小隊;如果你還沒有加入學院,可以利用我的推薦獎勵,成功報名的話,你和我都可以得到 6 學習貝,可以聽 3 堂主題講座呢,我們一起當同學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