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 向上管理

如何衡量祕書的績效-數據化營運讀書會

從以前到現在,如何在年底績效評估的時候,利用數據化的方式來自證自己的績效,一直都是很困擾我的事。剛開始工作時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後來進入外商工作,強迫每年都要寫 KPI/OKR 時,真的是非常困擾我。

祕書的工作太多瑣事,Todo List 一大堆,不知道怎麼列 O 和 KR;其次是有很多事情是很難量化的,也很難掌控,像是如何衡量會議的產出,如何衡量老闆人脈管理上我的績效等等,有時候很想要聽聽老闆的回饋,但可能我本身防衛心很重,亦或是我沒有從公司中得到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在這方面上雖然感覺得到老闆很真切地想和我溝通,但在離開前始終沒有建立起共識,覺得滿可惜的。

最近在商業思維學院中參加了由 Mentor Andy 所發起的《數據化營運》學程讀書會, 除了利用這個機會把學程認真的讀一次之外,Andy 也會出非常 Hardcore 又實戰的回家作業,本來想利用在前公司看到的數據來分析,但總覺得寫得很心虛又不著調,小組討論時看到很多有營運電商的同學的經驗,對能針對自己工作上的數據和營運經驗侃侃而談,我就更灰心,開始覺得自己學習和應用的能力低下,為此還沮喪了兩三個禮拜。在和學習小組的同學們聊過之後,我才醒悟過來,原本我也就不會,也沒有摸過這些領域,作業的目的是讓我們經過練習而掌握知識,而不是要拿作業去比賽,我應該在我擅長的地方發揮,知識才會和我產生連結,而不是一味羨慕別人。

用數據來思考

在數據化營運的課程當中,老師提供了一個用數據來思考並找到解決方針的方法,說來其實也簡單

  1. 用數據化的概念定義問題
  2. 找出必要的數據
  3. 拆解、分析數據,呈現事實
  4. 做出假設
  5. 設計行動,進行驗證
  6. 根據上一步得到的數據,進行調整

這概念其實就和 PDCA 是一樣的,但實際演練才會知道,每一個步驟實作時都會遇到問題,像是怎麼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質化的結果、怎麼設定合適的指標,怎麼設計行動等等。以下就是我在讀書會中的筆記,如何利用數據化的方式思考,如何去衡量祕書工作上的績效。

想用利用數據改善什麼問題

以前老闆曾說,他覺得我最主要的工作,是提高他的生產力。前幾年覺得滿有道理的,但後來發現這個目標滿讓人灰心,因為我無法從工作中看出,我到底有沒有幫助他,提升他的生產力,我開始會想要問「怎麼去評估生產力有提高?」、「如果是老闆不照著默契行事,那我自己努力半天到底有沒有用?」這些問題。

依據前面的六個步驟,首先就是要先思考,如何衡量老闆的生產力,有哪一些指標,需要哪些數據,再來擬定觀測還有增加生產力的執行方案。

定義問題,找出必要的數據

我試著從時間這個角度來切入生產力的議題。首先先利用加法來拆分老闆的時間

老闆的 24 小時 = 上班時間 + 跨國會議時間 + 應酬時間 + 私人休息時間
上班時間 = 開會時數 × 開會品質 + 個人工作時數 × 個人產出品質

行程安排和時間管理這個議題是一個零和遊戲,人的一天就只有 24 小時,這個資源無法增加。而各個時間段的目的不同,所以能夠影響生產力的領先指標也不同,所以先列出所有有可能的指標,不拘量化或者質化,最後再來處理量化質化指標的部份。

從時間的拆分來看,有很大一部份的時間都在開會,所以改善生產力可以先從改善會議品質開始。

拆解、分析數據,呈現現實

而會議品質又該怎麼利用數據化的概念來定義呢?我將會議的品質再細分為幾個指標

  1. 事前準備:在會議前有提供議程和會議資料
  2. 有效討論:在會議上針對議題有充份討論,沒有會而不議
  3. 有效結論:在會議中有做出有效結論,沒有議而不決
  4. 執行成果:在會議有實際執行,沒有決而不行
接著,針對上述的四個指標,訂定標準及相對應的層級分數。以事前準備而言,可以再拆分為提供資料的時間以及資料的完整程度。以 3 天前提供會議資料為標準,評分為 5 分,晚半天則扣 1 分,會議當天才給資料都算是零分等等。可以將四個指標都列出相對應可以觀察到的行為和結果,來評估會議品質。
 
假設四項品質加總分數是 20 分,就可以依據這些標準,去觀察目前現有的會議情況、可能改善的空間,並與老闆討論第一階段的目標等,像是低於 10 分的會議,是否列入不具生產力的會議,需要進行優化改善。
 
我曾經的經驗是,老闆覺得都很重要,大家都要 20 分才對。但面對現實吧,如果大家目前的水平是 5 分,一下子要拉高到 20 分,不只會造成反彈,還有可能整個會議品質改善計畫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無疾而終。會議品質改善的目的是升高單位時間生產力,而不是讓同事覺得好麻煩乾脆不開會了,老闆再發現問題沒有解決,事情沒有人做,這就和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假設和行動

從問題的定義和拆分,在會議品質的改善與生產力之間,做出以下兩個假設

  1. 在會前有充足的會前資料,可以改善會議品質,進而增加生產力
  2. 會議當下即時確認後續追蹤事項、負責人員、回報時間,可以改善決而不行的情況,對增加生產力也有幫助

所以,身為祕書的我們就可以進行生產力改善的提案,像是

  1. 站在協助老闆將單位時間生產力極大化的立場,沒有提供會議目的和會議資料的會議,都不安排老闆參加
  2. 提供會議議程的模式以及應備資料的清單,讓各部份可以查照依循
  3. 在會議投影片模版內加入一頁會議記錄的頁面,和與會人員確認完任務、負責人、回報日期,都拍板同意後才結束會議

PDCA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沒有人可以在一開始,就能設好完美的指標。PDCA 不只是應用在工作上,我們也應該時時去思考這個指標有沒有反應現況,能不能改善問題。不用為了數據化而數據化,但也不能因為無法量化不去設定指標,觀察指標的表現。

也許這次的思考還是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我相信這對於我的學習來說是一個好的開始。如果對於本篇有任何的回饋,都歡迎留言和我一起討論,也許在怎麼衡量質化工作的績效上,我們都能學習到更多。

為什麼老闆都偏心? 和老闆要特權的談判守則

Vanessa 在商業思維學院中開了一個每天學點溝通共學小組,一開始是與大家一起分享《好好說話》的內容,會請一些同學分享,不知不覺間也成為學院最多人加入的小組了。身為常常近距離觀察老闆的小小祕書常常被 cue,但也意外累積了很多寫作素材,所以決定整理起來和大家分享。

身為幕僚,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拍胸脯說自己能夠體察上意,老闆說什麼都能掌握得住,我自己是還在修練這項技能,希望用許多檢查點及提高溝通次數的方式,來和老闆對焦需求。 

在第 38 篇談到〈如何避免誤解上級的意見〉時,Vanessa 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想 cue 小秘書 Stella 舉例你都怎麼包裝潛台詞跟老闆爭取規則以外的空間」。其實這和平常專案管理的時候,和老闆要資源的情況差不多,「特權」這種字眼總是讓人又愛又恨,自己擁有的時候覺得是自己掙來的,但看著別人有自己沒有,難免又恨得牙癢癢。身為貼近老闆的小小祕書,當然偶爾也會有點特權,就利用〈如何避免誤解上級的意見〉來分享我是怎麼開口和老闆談談我想有些規則外的空間的吧。

在開口之前-現階段,你有多了解你的老闆

扯到老闆這件事,還是不免提到「現階段,你有多了解你的老闆」,了解他現在這個時機點,在乎的是什麼?了解在他眼裡,什麼是可以容忍的?另外就是「你有多了解你對他的價值?」。我在李君婷老師的講座中學到一句很真實的話「職場上的做自己是一種特權」,特權怎麼來,當然就是你在老闆的眼中值不值得他給你這份特權,或者是他給你這個特權,他能有什麼好處。

所以怎麼爭取規則外,有幾點可以思考:

  1. 只能爭取灰色地帶,紅線不要踩。
    這是基本原則,不然時間一久,就算不是功高震主,你也會成為老闆眼中的問題人物,這時候處理你的效用比給你特權的效用來得大時,他就是處理你不是對你好了。
  2. 你拿什麼爭取你想要的?
    功勞還是很重要的,我在公司裡曾學到一句話「我們不是拉著石磨的驢,我們不看苦勞」,當你只剩下苦勞能拿來說嘴的時候,就請閉上嘴。

當你真的準備好了,有資本了,再來進行談判的第一步。

開始談判- #1 剝離表象,了解對方的真實訴求

要一直練習永遠多想一個為什麼。有時候老闆提出他的需求時,我會先觀察最近公司發生了什麼事,或者是老闆最近和哪些重要人物談話,尤其當老闆的需求看起來很莫名奇妙時,後面可能都有千絲萬縷的連結。很多時候老闆心有千千結,但又不方便直說,從下屬的口中換個方式說出來,他也會比較輕鬆。

而且我也鼓勵不要把老闆放在神壇上,如果公司文化允許,平常盡量找機會和老闆談話,除了公事以外,也談一些觀點、觀察,有助於共同價值觀的建立。我常常也會直接問老闆為什麼,或者是我會和他說,請他直接和我說他要什麼,避免兩個人暗示來暗示去,結果交付的成果大走鐘。

談判中途- #2 實現雙贏

如果要去要灰色地帶的東西,那自己要有心理準備是,自己要把後續的事情都扛下來,不能給老闆製造麻煩,也要幫他在公司維持他老闆公平的形象,不能讓老闆的地位和形象受到同事的非議。主要就是希望在得到自己想要的特權之後,老闆還能樹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形象,甚至是創造出老闆是體恤下屬、賞罰分明的領導風格的感覺。這時候再和老闆開口說你需要什麼要的資源。

在我剛進公司,公司設備還只提供 13 吋筆電,還不提供雙螢幕的時候,曾和老闆溝通我真的無法用 13 吋螢幕處理他的行程,那麼滿的 Google Calendar 擠在 13 吋的螢幕上,完全看不見任何字。所以我說明我理解公司有公司配備的規定,那我家有多的螢幕,我可以自己帶設備來。後續我會和 IT 統一口徑說那是我自備的,不是公司的預算,他不要出聲就可以了,最後成功地擺脫眼睛可能會過勞的處境。

談判尾聲- #3 把訴求包裝成對方訴求

所以有發現我的場面話在上面就舖陳很多了嗎?這裡就會重申我覺得這件事會對工作有什麼幫助,對他的效益是什麼,或者是對他能減少什麼損失。像是前兩天我的筆電燒壞,公司的備用筆電一開就當機,當下面對筆電是又氣又無奈,我只好和老闆說:「現在我的筆電連一個投影片都開不了,這樣提案簡報我趕不出來,而且很大幅度影響我的工作進度,但我怕時間拖延後,資料也會來不及交給他,還是說我可以申請下午在家上班嗎?因為時差因素他下午休息,不會影響他在台北辦公室的事,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而相關差假申請我會和人資去處理,同事那邊就會說我下午是出差,不造成特例。」

成功以後-閉口不言,發揮價值

這段其實不是〈如何避免誤解上級的意見〉中的內容,但還是最後還是想多嘴提醒一句,特權終歸是一個令人眼紅的存在,不管是談判的內容,還是談判的結果,在公司都是低調再低調為上,除了避免落人口實之外,也讓老闆知道你的要求不是真的為了「特權」,而是為了把事情做對、做好。

原本一開始並沒有假設自己會那麼投入在學習上,只能說社群共學真的有很大的魅力,有時候談著談著,自己會去挖掘和條理化平常的思維,從而再檢示自己最近的行為是否違背了自己的價值觀,在寫這篇的時候也是,有時候特權之下太理所當然的事,就容易忘記當初的初心,還有要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希望〈好好說話〉這個系列能一直持續下去,除了和大家分享以外,也是要提醒自己一直回頭修練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