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3 月中下旬的時候,加入了學院 Light Talk 的志工小組,和很多聰明人一起工作就是爽快,雖然從無到有資訊都不清楚,但藉由每一次的活動最後的復盤,一週梳理出工作表單讓大家使用,自己也認領了美編、行銷等工作,有一種「原來我也可以做到這些事」的小小滿足感。
學院去年邀請 Andy 來開課的時候,我就已經被 Andy 圈粉,他在講述怎麼在 101 推行專案,推動專案的時候要想哪些層級的東西,都有一種被開光的感覺,所以在 Andy 的 Light Talk 場次,我認領了撰寫專訪文這個任務,也與大家分享此篇專訪文,一探 Andy 在 Light Talk 當中談論到轉職及創業應有的準備,還有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
混亂大師的人生科學
《我人生中的幾個重要轉折點》專訪稿
主編 Evonne Tsai
責任編輯 Ryan Lien
撰稿 Stella
享受生命的混亂大師
Andy 是一個多元又複雜的人,擁有哲學、政治、企管的背景,曾經熱血投身社會運動,創辦博雅青年講堂、CareBest 家倍安社會企業,也曾任職於 Airbnb、台北 101 ,現在是醫療業的品牌顧問,人生的經驗乍看之下沒有什麼關聯性,還自稱自己是混亂大師(Master of chaos),但他卻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無論是正職的工作還是兼職的嘗試,保持著 Open Mind 的心態看待自己的經驗,享受自己的生命,雖然過程中很徬徨,但都是很努力地活著。
談轉職:擬定策略,叩問初心
Andy 一直都認為,人活著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不論是投身社會運動、地方創生、加入 Airbnb,甚至是後來自己創立品牌,都是保持著自己的初心,訪談中他也引用了賈伯斯所說過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人生所有的經驗,回頭看都會匯流成形,成為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原因。
因此,談轉職前最重要的是正視自己的內心,怎麼去定義工作,工作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Andy 認為工作是為了豐富人生經歷,透過工作學習並看到更大的世界。之所以選擇進入台北 101 是因為檢視自己的人生,覺得自己缺乏在大型組織內工作的經驗,而離開台北 101,也是覺得自己的人生,該往下一步前進。
面對轉職,Andy 不負大學時「師爺」的稱號,一步步擬定策略,逐步實踐並且迅速迭代。
- 準備轉職:從兼職開始,先找到 POC 及 MVP
從 0 到 1 是很辛苦也是風險很大的事情,如果有轉職的想法,在還有收入時,就可以慢慢嘗試,找到 POC (Proof of Concept),再做出 MVP,從 10 或者 50 開始,都會比從 0 開始來得更有餘裕。在 Andy 在離開 101 前,先幫太太經營品牌,確定自己能做,也有成效之後,才選擇離開。 - 選定產業:未來產業,降維攻擊
挑選產業要考量產業是否具備未來發展性,在市場上擁有訂價能力,如此才能持續發展與經營。同時,轉職也是一個與自己對話,找自己戰場的時刻。如果單一能力站不上頂尖,那又何,也妨繞道而行?先思考什麼領域是自己擅長的並能夠持續領先的,什麼產業非自己不可,尋找自己需要時間,但那會是最適合自己、獨一無二的戰場。 - 額外考量:家人協助、附加價值
在選擇工作時,很多人會忽略家人的重要性,但家人是每個人都無法割捨的情感,如果工作能夠協助家人,或者讓家人感到餘有榮焉,就會對自己產生回饋感,而這個回饋感就能觸發對工作的熱情,進而更加投入、更加精進,最後就會超越他人。
談未來人才的能力:Choose your battle
現在的社會變化快速,將來跨領域現象會愈來愈顯著,Andy 建議未來人才可以培養幾種能力:溝通能力、問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一個核心思維 “Choose your battle”。
溝通
Andy 曾投身於地方創生,也在台北 101 推動大型跨部門專案,關於溝通,他非常認同張忘形老師所提到的「溝通、談判、說服是三件不同的事」的說法,同時也分享他自身不管是推動社會議題,還是擔任公司幕僚多年經驗的溝通技巧。
- 先聽後說,了解需求
溝通的目的是了解對方的需求,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對方身上,所以最重要的是先問、先聽,取得對方的信任感,了解對方想要什麼,他想解決什麼,再來推動。在培養關係時會花上許多時間,要有耐心。 - 求同存異,關注相同
在聆聽各方需求之後,難免會發生每個利害關係人需求不一致,這時候就要進行收斂和整理,並且整理的結果在傳達前也要利用「求同存異、關注相同」的技巧,提出所有人共同的目標。 - 呈現重點,理解脈絡
所有的需求、現象都有背後的脈絡,了解利害關係人需求後面的脈絡,就能在溝通時打動人心。 - 先易後難,逐序漸進
在了解需求、知道需求的共通點和各自的脈絡之後,行動的第一步要先以簡單、規模小的行動開始,就算是自己先做也沒關係,只要讓對方覺得這件事他有參與、與他有關,後續就能慢慢地動起來。
解決問題
在解決問題首先要釐清「目的及 TA」,再擬定「策略與方法」,最後要記得不停地「優化與追蹤」,Andy 特別強調,解決問題不是一鼓腦地把當下的問題解決,而是要持續思考怎麼樣可以讓狀況愈來愈好。
問問題
「敢問問題」,「知道怎麼問問題」,「有意願問問題」,「有對象問問題」分別是問問題的四個層次。敢問問題是問問題的勇氣;知道怎麼問問題是問問題的方法;有意願問問題是有問題意識,開始思考怎麼問出好問題;有對象問問題是尋找答案的能力。問問題不只是一個能力,更是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
Choose your battle
人生不會每一戰都贏,耗盡的不只是資源還有熱情,時間一長,人就容易被生活反噬,活成角色而不是自己,所以要找到能重新點燃熱情的戰役,讓自己想一直戰鬥的戰場,讓自己有動力、有動機地生活。最後,擁抱自己的戰場,享受旅程中的風景。
Keep Shipping and Enjoy Your Journey
在訪談最後,Andy 分享 Keep shipping and enjoy your journey 這句話,旅行的意義不在終點,是在享受路上的風景;學習的意義不在結果,而是學習本身的過程及樂趣。人生所有的追尋,最珍貴的是路上遇見的人、發生的事,蠟燭熄滅的的一瞬間,是滿足的圓滿。
目前商業思維學業開放免費的體驗會員服務,只要註冊體驗會員就可以免費參與學院各種活動,包含預計會辦到 6 月底的每一場 Light Talk,光聽業師分享都值回票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