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階段要從甲方的角色轉變為 PM 角色,和 ChatGPT 一起開發。對話當中所有看不懂、無法理解為什麼的東西或流程, 一定要請他用各種方式解釋清楚,就算用童書繪本風格也可以。身為 PM 你一定要知道你要去哪,要怎麼去,不然 AI 工程師只會做白日夢,開始胡言亂語。
一切都沒有問題之後,按照他的步驟執行(或者你請他給流程清單,就一步步照做)。
以這個 side project 來說,要進行的步驟就是
設定 Notion API,並且在資料庫中 integrate
設定 n8n
在 Zeabur 佈署前端網頁
從網路上的分享還有我自己的經驗, ChatGPT 寫網頁很醜,所以我打算先從後台開始,前台打算之後轉移到 Claude 繼續。
記得每一個節點都要設測試,避免 AI 幻覺,不然做到最後發現他在胡說八道導致白做工,真的是會很生氣。
中間不斷地 設定→測試→修正,到都完成的時候,和 ChatGPT 說
整理一下目前的討論,我想換到 claude 上請他繼續
就能順利轉移了。
以 ChatGPT + Claude 完成首個 Vibe Coding 專案
這個月因為工作的關係付了一個月的 Claude 訂閱,終於可以吃大一點的檔案,Claude 對話窗的長度沒有短到像明天就要世界末日,說完需求後直接生出一個改都不用改的 html 檔,超神!(我額外有給 n8n workflow 的 json 檔,但好像沒有用到)
但這也是如果使用免費版開發上的限制,雖然 Claude 的程式碼品質非常好,但一個對話窗能夠使用的額度太低,加上還要幫新對話補充專案資訊,常常兩三次來回之後就要另開新對話。 後期因為後來額外想顯示資料庫的資料,讓大家可以用核對而不是新增的方式確認,也是在 Claude 上就 n8n 的設定又來回了一陣子。
和上一段的過程差不多,但明顯 Claude 雖然也有亂講話的問題,但他給的內容的正確性很高,所以解決得都蠻快的 最後測試一下,無論是測試帳號還是我自己的資料都可以正常使用
好不容易完成了「抓取上/下班打卡紀錄」這個功能時,又發生了日期無法 match,所以打卡紀錄每次執行都會新增一筆當天相同的資料而非更新當天的上/下班打卡紀錄,和 AI 互動到最後差點翻桌,直接 call out 求助,還順便 code review。事後我詢問了程式好朋友,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他告訴我,因為寫入 Google Sheet 之後,原本的日期就不是我們眼中看到的資訊了,他的格式除了 yyyy/mm/dd 以外,還會有時區、經緯度…等等,所以 AI 在抓資料是一比對,就覺得今天還沒有資料啊,自然就繼續新增,而不是更新現有資料了。要解決不難,就是在更新資料要重新判讀原有的日期欄位,但幾經嘗試一直失敗,所以我劍走偏鋒,直接改為每次抓資料時都直接砍掉重抓,反正 30 天的資料而已,還能忍受。
而最煩且煩讓人沮喪的問題是 AI 寫程式最底層的問題。三種功能其實都陷入相同的困境,原先這三大功能都是在同一個 Google Apps Script 的腳本中,每當我請 AI 修正或者調整錯誤的部份,它會重寫整段程式碼,錯的不一定改成對的,更煩的是它會覆蓋掉之前正確的部分,有時候還會不小心刪除部份程式碼。這種反覆修改的過程既耗時又令人煩躁。
解決問題靠得反而是專案管理經驗
AI 這種反覆修改是無常的,他的本質上是一個抽卡,什麼時候抽到 SSR 完全靠運氣,而且也因為版本太多,每一天在金魚腦上床睡覺前,都要決定要退回哪一個版本,才能繼續穩定提升品質,所以最後,我開始請 AI 依據我的檔案命名原則,加註 log,方便版本控管。
另外,反覆修改之下,每次都要重新測試所有功能是否正確,沒有被改到錯的,真的太累人了。有一天我靈光一閃想起以前專案管理的時候,我是用模版來處理各種活動,也會用專案 dashbaord 來匯總所有檔案與資源,所以又開啟了一個對話,和 AI 討論塊組化還有整合調用的作法以及可行性,每一次只專注一個功能,抓記錄就抓記錄、抓名單就抓名單、Slack 訊息就只寫 Slack 訊息,然後再用一個中樞管理檔案去調用,從一個大腳本拆成 6 個小腳本,才開始把產出的品質穩定下來。
寫到這裡,不禁開始想,這樣 AI 能夠起到什麼效果?AI 可以幫我們快速產出各種個人化的社群文章、文章不假,甚至也與文章中的「工作效率及營運效率的提升,也可帶來成長」這一點相符,但偶爾我的內心還是會有一種「這真的是他們的所思所想嗎?」「AI 這些文章與評論,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這種想法,內心柔軟的我還是很在意這些文章是否真心,但職場上的我,看得更多的是,那些客戶其實也沒有什麼想法,多數是「不反對」,而不是熱情,這種「工作效率提升」也許在工作上是必然,但同時也更希望客戶們也和公司一起關注這些社會議題,讓好理念被看見。
後來我很認真去復盤到底我哪裡沒有做好,導致我和老闆的想法沒有對齊,有很大的因素,我沒有在老闆的意見當中察覺到他的心理需求和對專案的預期是什麼,而老闆都對專案成功要有什麼成果也沒有概念,只是覺得這件事情應該要有人做,此時我就該有心理準備,這個專案不是老闆最主要的 priority,他想進行這個專案,可能只是為了心理需求而已。而事後我觀察 Data team 的 planner 的提案,他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和老闆切出各階段的交付物還有交付日期,我想是很好的佐證。但實際層面上,遇到上述對利害關係人或者主管、老闆都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專案,什麼都想要但又都說不清楚的情況,要怎麼進行(或者拒絕)我還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
之前的工作內容完全沒有接觸過用戶訪談,在學習營中我也常常和同學們說,我真的對人沒有什麼好奇心,我不知道該怎麼聊下去,讓我知道用戶到底是怎麼想的。經過了三次的訓練,我有明確的察覺到我訪談技巧上進步很多,除了訪綱的內容之外,我會去關心用戶的目標、為什麼用、為什麼不用,用與不用背後的決策依據是什麼,而這次更是貫徹了觀察用戶實際使用產品的情況,為了避免當下腦內一片空白,實際使用上我也都設定好用戶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如果第一次沒有完成任務時,我要給的說明與提示,這些在後來收斂用戶的痛點時,都讓我們擬出的 User Journey Map 更有所本。
最近剛好在討論職涯發展的困境,所以對於提案細節的完整度也特別有感。第一次參加學習營的時候,要看課程、寫作業,還要完成每週學習營的任務,焦頭爛額又被自己實務經驗的匱乏所限制,所提出的產品設計其實很粗糙,不過當中有一個亮點是,我把小組中所有人的產品用策略串起來,成為一個 Me Now 宇宙,在 Me Now 宇宙中,用戶可以使用公司不同產品線的產品,達成各方面「好好生活」的核心目標。雖然完全脫離了產品解,但我還是很喜歡當下策略腦整個爆發的那一刻,串起來的時候心裡的滿足感塞滿整個胸腔。
祕書的工作太多瑣事,Todo List 一大堆,不知道怎麼列 O 和 KR;其次是有很多事情是很難量化的,也很難掌控,像是如何衡量會議的產出,如何衡量老闆人脈管理上我的績效等等,有時候很想要聽聽老闆的回饋,但可能我本身防衛心很重,亦或是我沒有從公司中得到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在這方面上雖然感覺得到老闆很真切地想和我溝通,但在離開前始終沒有建立起共識,覺得滿可惜的。
最近在商業思維學院中參加了由 Mentor Andy 所發起的《數據化營運》學程讀書會, 除了利用這個機會把學程認真的讀一次之外,Andy 也會出非常 Hardcore 又實戰的回家作業,本來想利用在前公司看到的數據來分析,但總覺得寫得很心虛又不著調,小組討論時看到很多有營運電商的同學的經驗,對能針對自己工作上的數據和營運經驗侃侃而談,我就更灰心,開始覺得自己學習和應用的能力低下,為此還沮喪了兩三個禮拜。在和學習小組的同學們聊過之後,我才醒悟過來,原本我也就不會,也沒有摸過這些領域,作業的目的是讓我們經過練習而掌握知識,而不是要拿作業去比賽,我應該在我擅長的地方發揮,知識才會和我產生連結,而不是一味羨慕別人。
在 Light Talk 的 QA 時間,有人問了 Andy 是怎麼克服冒牌者心態的,他說:「放置它」一開始還在想,放置難到不會愈來愈焦慮嗎?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此時 Andy 提醒我們「很多問題,彰顯的是自己的個性,不是狀態。」靜下心想,自己好像也不是真的什麼也不會,什麼也做不到,回頭看也是完成了專案管理學習營、把整組作品整合成產品經理學習營的 Me Now 宇宙,最近帶領了 2 次的小學堂打卡學習活動,也許,也是有那麼一點點,小小可以立足的地方。所以 Andy 建議要「聚焦在小小的、具體的成就之上,有效看待曾經的成功」,所有的人生經驗都是累積,造成了獨一無二的我們。
曾經 Andy 也有一段為時不短的低潮期, 而渡過低潮的方式,其實還是回到接受自己上。我從《帶心》這本書上看到,要能清楚認識自己,首先就要先接受自己有黑暗面,憂鬱、低潮、恐慌都是自己的心情,接受自己也有脆弱的時候,脆弱也是自己的一部份,等想要走出這個心情時,再走出來就好。
一開始 Andy 並不擅長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覺得自己能夠化解,就算說了也不見得有用,也不見得有人聽,但後來發現,真的有用,也會有人聽,也給了他很大的支持,所以他鼓勵大家要搭建自己的 ”Social Support Network”,找到會聽自己說、會拉自己一把的人,不用逞強地逼自己自我調適,適時說出自己需要幫助,找別人幫忙調適,創造自己的 Social Support Network,也相信自己所選擇的夥伴。
每一件小事,串連起學習的美好
學院所有的老師和 mentor 們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他們是一般人」,不是全知全能,也不一定要站在一個傳授知識的道德至高點上,所以可以看到老師們分享自己做錯了什麼事,現在正想辦法克服什麼問題,甚至像 Andy 一樣大喊自己就是個混亂大師,也曾經 burn out 過、低潮過。正是因為學院的每一個人都為了自己喜歡的事努力著,而造就了學院這個超強大的 Social Support Network,讓我們身處其中,盡可能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取得一個又一個小小而具體的成就。
學院去年邀請 Andy 來開課的時候,我就已經被 Andy 圈粉,他在講述怎麼在 101 推行專案,推動專案的時候要想哪些層級的東西,都有一種被開光的感覺,所以在 Andy 的 Light Talk 場次,我認領了撰寫專訪文這個任務,也與大家分享此篇專訪文,一探 Andy 在 Light Talk 當中談論到轉職及創業應有的準備,還有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
混亂大師的人生科學
《我人生中的幾個重要轉折點》專訪稿
主編 Evonne Tsai 責任編輯 Ryan Lien 撰稿 Stella
享受生命的混亂大師
Andy 是一個多元又複雜的人,擁有哲學、政治、企管的背景,曾經熱血投身社會運動,創辦博雅青年講堂、CareBest 家倍安社會企業,也曾任職於 Airbnb、台北 101 ,現在是醫療業的品牌顧問,人生的經驗乍看之下沒有什麼關聯性,還自稱自己是混亂大師(Master of chaos),但他卻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無論是正職的工作還是兼職的嘗試,保持著 Open Mind 的心態看待自己的經驗,享受自己的生命,雖然過程中很徬徨,但都是很努力地活著。
談轉職:擬定策略,叩問初心
Andy 一直都認為,人活著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不論是投身社會運動、地方創生、加入 Airbnb,甚至是後來自己創立品牌,都是保持著自己的初心,訪談中他也引用了賈伯斯所說過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人生所有的經驗,回頭看都會匯流成形,成為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原因。
之所以先談論成立讀書會的初心,這就與定位有關。定位的方式有很多,從主辦人出發,可以從專業、人脈、未來三個層面來探討;從 TA 的需求來看,我們能夠滿足什麼痛點、甜點或者癢點?人能夠聚合在一起,都是有所求,無論是想要解決問題,還是想要增加自己的閱讀量,都可能是 TA 的痛點,或者就是單純想要追星似地和大神一起讀書,這就是 TA 的甜點,Hank 在此處也提到「癢點」的概念,什麼是 TA 欲之而不能得的東西?這也有可能是吸引 TA 加入讀書會的誘因。
有了精確明確的定位,才能號召志同道合的同伴加入,而好的定位,就要同時帶出自己的優勢及 TA 的需求,透過整合或者細分的方法,讓讀書會的標籤具有吸引力。
共創這點真的很有趣,一開始小學堂大家的心得分享,都比較接近共讀或者共享的層面,分享自身的經驗,再回饋對方想法。後來進入《全球化》還有《時事分析》的時候,大家開始會找資料,來幫百科做很多延伸閱讀或者討論,藉此還得到 Andy 說為什麼我們把好好的百科打卡變成小型 Case Study 的讚賞(不管怎麼說,我是把這句語當成稱讚了),這種共享到共創的演進讓人非常興奮,也很期待晚上的討論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