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裡,不禁開始想,這樣 AI 能夠起到什麼效果?AI 可以幫我們快速產出各種個人化的社群文章、文章不假,甚至也與文章中的「工作效率及營運效率的提升,也可帶來成長」這一點相符,但偶爾我的內心還是會有一種「這真的是他們的所思所想嗎?」「AI 這些文章與評論,究竟有什麼意義呢?」這種想法,內心柔軟的我還是很在意這些文章是否真心,但職場上的我,看得更多的是,那些客戶其實也沒有什麼想法,多數是「不反對」,而不是熱情,這種「工作效率提升」也許在工作上是必然,但同時也更希望客戶們也和公司一起關注這些社會議題,讓好理念被看見。
說來也有趣,2 年前在商思學習的時候,跟了個風成立了個人的部落格,但其實我並不覺得做祕書的這些瑣事有什麼分享的價值,所以後來棄坑,部落格草長得老長。後來進了廣告代理商,再轉往品牌行銷領域當特助,當然也知道個人品牌的重要,只是工作更忙,忙著做客戶的個人品牌,也更無暇來管自己的部落格。不過每到三節送禮期間,部落格就會迎來一批爆炸性的流量,通通都是透過 Google Search 找「名片怎麼貼」這個關鍵字來的,看來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小,也讓我感受到無形的敲碗壓力,哈哈。
不過近幾年,禮盒的設計愈來愈複雜,我就會以盡量不傷害禮盒設計的方向為主(畢竟禮盒美美的,對方收到也開心),再來看看可以貼在哪一個角落或者空位。但如果四個角落有空間的話,還是優先貼角落,千萬不要往中間貼。今年收到一個阿默蛋糕的禮盒,直接把送禮者的名片貼在正中,緊鄰著 Amo 的 LOGO,不知道的還以為兩位合作夥伴是 Amo 的股東…
最近 AI 在 ChatGPT 還有 MidJourney 引領之下,變成了一個全民話題,我嘗試了一陣子之後,也覺得蠻好玩的,也學了一點 AI 詠唱。每一次新科技出現,就會有更多的職業焦慮,還有引發職業焦慮的言論,像是 AI 以後會取代掉翻譯、祕書…等,我不覺得我有資格可以大放闕辭,但可以從我最近的觀察來說起。
AI 可以幫忙做投影片了!以後不用做 PPT 了!真的嗎?
ChatGPT 開始一波 General AI 的浪潮,AI 開始會對話、寫文案、創作故事文本…等,所以請 AI 做投影片這個服務,也如雨後春筍般一個個誕生。就先不論 AI 資料的正確性,我相信這個問題終於會在人類大量餵養、機器大量學習之下解決,不過 AI 生成的投影片對我們到底有沒有幫助,倒是一個可以可以觀察的角度。
在繼續這個話題之前要先聲明,這篇文章沒有要針對誰或者哪一個粉絲專頁,只是前幾天流感病中剛好看到相關的議題分享,所以我在 Facebook 特地標記了起來,想練習實作。相反來說,還是要感謝各路大神開發 AI 的各種可能性。
幫老闆做旅遊計畫要考慮的,其實和自己出去玩沒有什麼兩樣,只是要注意同行者的毛可能很多,而且又不能得罪,不像是自己家人或者朋友,知道我強勢,往往都會讓著我一點。撇開機票、住宿不先談,景點選擇、安排景點的前後順序、如果下雨有沒有雨備、景點重點特色、歷史脈絡、需不需要購票、哪些景點必看、景點的停留時間、需要不要安排導覽人員…甚至是有沒有網路訊號等等,當中有很多小小又煩雜,但是安排好老闆會很順心的事。像這種這種 Google 或者問 ChatGPT 就有的景點 data,連 information 都稱不上。
其實可以在輸入 prompt 時指定他生成繁體中文的檔案,而每頁的投影片也都可以再進行編修,不過目前應該是只能利用 tome 分享,無法下載投影片,但我想產品迭代下去,很快就能夠下載 PDF 了吧。
利用 AI 生成投影片的實用性,AI 真的能取代祕書嗎?
這種 AI 生成的東西到底有沒有用,也許有吧,但我想更有用的是我腦海裡密密麻麻要幫老闆做事的任務系統。
AI 想取代祕書?從打字機時代到電腦時代,祕書或者特助這個職稱一直存在著,凡存在就代表這個人、這個角色,始終一直被需要,只是在時代推移、科技進步之下,職務內容隨著老闆的需求調整後,愈來愈複雜了而已。對於我來說,祕書是 problem solver,是老闆的第二大腦,AI 可以處理已知,但處理未知還有與老闆協作的能力才是祕書的價值,所以也可以說,學得不夠快,不懂得幫自己加值的人,才會被取代,不管哪一個行業,我想都是亦然。
而 AI 生成的投影片到底實不實用,其實就要回到投影片的目的是什麼。依照劉奕酉老師在簡報課中的說明,我們可以將簡報分成工作型簡報、展演型簡報以及提案型簡報,但不管是哪一種簡報,目的其實都是為「解決問題」。在這個層面,我又把解決問題分為兩個層面「溝通」以及「行動」。「溝通」是希望透過簡報,讓簡報的讀者或者參與會議的人,和我有相同的共識;「行動」則是希望透過簡報,能夠擬定下一步的行動方針。
所以注意到了嗎?簡報當中最重要的地方,是身為「人」所能提出的見解、行動方案還有執行的能力,這些都是 AI 目前遠遠所不能及的。把 AI 當成工具,積極去擁抱他所帶來的優點,同時也不固步自封,透過持續學習幫自己加值,就會是一個難以取代的人。我想,祕書在這裡更有優勢的地方,就是我們早已養成各種想辦法、找工具,還有釐清老闆需求的習慣,所以也不用過度憂慮,把 AI 帶來的轉變,當作是裝備升級的武器,加化我們 problem solver 的能力。
題外話,自從行銷大神開了 《ChatGPT 生活運用》 群組之後,我其實觀察到很多堪稱社會實驗的社會跟風現象,像是把 AI 校調整寶寶、渣男、海女、蘿莉控…等,甚至是要 AI 表現出「老婆說的永遠是對的,1+1=3」,我們一邊在大肆批評 AI 的資料錯誤連篇,但又不停地拿錯誤的資料餵養他,人類真的是很神秘又充滿惡意的生物。
後來我很認真去復盤到底我哪裡沒有做好,導致我和老闆的想法沒有對齊,有很大的因素,我沒有在老闆的意見當中察覺到他的心理需求和對專案的預期是什麼,而老闆都對專案成功要有什麼成果也沒有概念,只是覺得這件事情應該要有人做,此時我就該有心理準備,這個專案不是老闆最主要的 priority,他想進行這個專案,可能只是為了心理需求而已。而事後我觀察 Data team 的 planner 的提案,他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和老闆切出各階段的交付物還有交付日期,我想是很好的佐證。但實際層面上,遇到上述對利害關係人或者主管、老闆都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專案,什麼都想要但又都說不清楚的情況,要怎麼進行(或者拒絕)我還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
之前的工作內容完全沒有接觸過用戶訪談,在學習營中我也常常和同學們說,我真的對人沒有什麼好奇心,我不知道該怎麼聊下去,讓我知道用戶到底是怎麼想的。經過了三次的訓練,我有明確的察覺到我訪談技巧上進步很多,除了訪綱的內容之外,我會去關心用戶的目標、為什麼用、為什麼不用,用與不用背後的決策依據是什麼,而這次更是貫徹了觀察用戶實際使用產品的情況,為了避免當下腦內一片空白,實際使用上我也都設定好用戶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如果第一次沒有完成任務時,我要給的說明與提示,這些在後來收斂用戶的痛點時,都讓我們擬出的 User Journey Map 更有所本。
最近剛好在討論職涯發展的困境,所以對於提案細節的完整度也特別有感。第一次參加學習營的時候,要看課程、寫作業,還要完成每週學習營的任務,焦頭爛額又被自己實務經驗的匱乏所限制,所提出的產品設計其實很粗糙,不過當中有一個亮點是,我把小組中所有人的產品用策略串起來,成為一個 Me Now 宇宙,在 Me Now 宇宙中,用戶可以使用公司不同產品線的產品,達成各方面「好好生活」的核心目標。雖然完全脫離了產品解,但我還是很喜歡當下策略腦整個爆發的那一刻,串起來的時候心裡的滿足感塞滿整個胸腔。
祕書的工作太多瑣事,Todo List 一大堆,不知道怎麼列 O 和 KR;其次是有很多事情是很難量化的,也很難掌控,像是如何衡量會議的產出,如何衡量老闆人脈管理上我的績效等等,有時候很想要聽聽老闆的回饋,但可能我本身防衛心很重,亦或是我沒有從公司中得到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在這方面上雖然感覺得到老闆很真切地想和我溝通,但在離開前始終沒有建立起共識,覺得滿可惜的。
最近在商業思維學院中參加了由 Mentor Andy 所發起的《數據化營運》學程讀書會, 除了利用這個機會把學程認真的讀一次之外,Andy 也會出非常 Hardcore 又實戰的回家作業,本來想利用在前公司看到的數據來分析,但總覺得寫得很心虛又不著調,小組討論時看到很多有營運電商的同學的經驗,對能針對自己工作上的數據和營運經驗侃侃而談,我就更灰心,開始覺得自己學習和應用的能力低下,為此還沮喪了兩三個禮拜。在和學習小組的同學們聊過之後,我才醒悟過來,原本我也就不會,也沒有摸過這些領域,作業的目的是讓我們經過練習而掌握知識,而不是要拿作業去比賽,我應該在我擅長的地方發揮,知識才會和我產生連結,而不是一味羨慕別人。
在 Light Talk 的 QA 時間,有人問了 Andy 是怎麼克服冒牌者心態的,他說:「放置它」一開始還在想,放置難到不會愈來愈焦慮嗎?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此時 Andy 提醒我們「很多問題,彰顯的是自己的個性,不是狀態。」靜下心想,自己好像也不是真的什麼也不會,什麼也做不到,回頭看也是完成了專案管理學習營、把整組作品整合成產品經理學習營的 Me Now 宇宙,最近帶領了 2 次的小學堂打卡學習活動,也許,也是有那麼一點點,小小可以立足的地方。所以 Andy 建議要「聚焦在小小的、具體的成就之上,有效看待曾經的成功」,所有的人生經驗都是累積,造成了獨一無二的我們。
曾經 Andy 也有一段為時不短的低潮期, 而渡過低潮的方式,其實還是回到接受自己上。我從《帶心》這本書上看到,要能清楚認識自己,首先就要先接受自己有黑暗面,憂鬱、低潮、恐慌都是自己的心情,接受自己也有脆弱的時候,脆弱也是自己的一部份,等想要走出這個心情時,再走出來就好。
一開始 Andy 並不擅長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覺得自己能夠化解,就算說了也不見得有用,也不見得有人聽,但後來發現,真的有用,也會有人聽,也給了他很大的支持,所以他鼓勵大家要搭建自己的 ”Social Support Network”,找到會聽自己說、會拉自己一把的人,不用逞強地逼自己自我調適,適時說出自己需要幫助,找別人幫忙調適,創造自己的 Social Support Network,也相信自己所選擇的夥伴。
每一件小事,串連起學習的美好
學院所有的老師和 mentor 們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他們是一般人」,不是全知全能,也不一定要站在一個傳授知識的道德至高點上,所以可以看到老師們分享自己做錯了什麼事,現在正想辦法克服什麼問題,甚至像 Andy 一樣大喊自己就是個混亂大師,也曾經 burn out 過、低潮過。正是因為學院的每一個人都為了自己喜歡的事努力著,而造就了學院這個超強大的 Social Support Network,讓我們身處其中,盡可能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取得一個又一個小小而具體的成就。
學院去年邀請 Andy 來開課的時候,我就已經被 Andy 圈粉,他在講述怎麼在 101 推行專案,推動專案的時候要想哪些層級的東西,都有一種被開光的感覺,所以在 Andy 的 Light Talk 場次,我認領了撰寫專訪文這個任務,也與大家分享此篇專訪文,一探 Andy 在 Light Talk 當中談論到轉職及創業應有的準備,還有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
混亂大師的人生科學
《我人生中的幾個重要轉折點》專訪稿
主編 Evonne Tsai 責任編輯 Ryan Lien 撰稿 Stella
享受生命的混亂大師
Andy 是一個多元又複雜的人,擁有哲學、政治、企管的背景,曾經熱血投身社會運動,創辦博雅青年講堂、CareBest 家倍安社會企業,也曾任職於 Airbnb、台北 101 ,現在是醫療業的品牌顧問,人生的經驗乍看之下沒有什麼關聯性,還自稱自己是混亂大師(Master of chaos),但他卻覺得這是一件好事,無論是正職的工作還是兼職的嘗試,保持著 Open Mind 的心態看待自己的經驗,享受自己的生命,雖然過程中很徬徨,但都是很努力地活著。
談轉職:擬定策略,叩問初心
Andy 一直都認為,人活著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所以不論是投身社會運動、地方創生、加入 Airbnb,甚至是後來自己創立品牌,都是保持著自己的初心,訪談中他也引用了賈伯斯所說過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 人生所有的經驗,回頭看都會匯流成形,成為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原因。